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24的文章

什麼是心源性猝死?

圖片
什麼是心源性猝死? 陳杰醫生   心聲心事  2024-06-19 心源性猝死指在沒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,於心臟病症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死亡。在美國,每年有30至40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。在中國,估計每年約54萬人死於該情況。猝死風險隨着年齡而增加。有25%至50%患者在猝死前沒明顯症狀;部分患者可能會感到胸痛、胸悶、心悸/心跳、氣喘、惡心、頭暈、冒冷汗,或原因不明的暈厥。 35歲以下患者發病成因以遺傳性心律失常、先天性心肌病、先天結構性心臟病、心肌炎等為主。中老年患者,有七至八成與冠心病/心肌梗塞相關,其他病因包括心臟衰竭、瓣膜性心臟病、主動脈血管病等。另外,某些藥物或毒品都可能引發惡性心律失常和猝死。 病因診斷包括血液化驗、心電圖、心臟超聲波、運動心電圖(跑步機)、長程動態心電圖、心臟電腦掃描、心臟磁力共振、基因測試等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介入性檢查,如心導管檢查、心臟電生理檢查、心肌活檢等。 心源性猝死幸存者的療法,包含藥物和針對病因進行手術介入治療:如以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(通波仔)治急性心肌梗塞、以心臟瓣膜手術治療嚴重心瓣疾病、以外科手術醫治主動脈血管瘤、以導管消融手術治療心律失常等。 植入式心臟復律去顫器(ICD),是一種通過微創手術植入的心臟電子儀器,可自動偵測心律失常,並在需要時自行發放高壓電流電擊心臟回復正常心律,減低猝死風險。 心源性猝死多數由冠心病引起,而三高(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)和吸煙則是冠心病高危因素。因此養成健康生活習慣,如戒煙、減肥、控制三高、規律運動,可降低冠心病風險,間接減低心源性猝死的危險。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 19 June 2024 信報

AI的真正風險?

AI的真正風險? 天峯醫生 醫者之言 2024-06-05 由圍棋機械人,到無人駕駛、人臉識別、智慧家居、醫療診斷,以至遙遠的太空任務,AI所能涉足的行業和工作愈來愈多。 正當AI變得愈益聰明、能幹,甚至在某些範疇中理所當然地表現得比人更優秀,人便開始疑惑…… 像ChatGPT的AI聊天機械人出現,的確將人對AI的憂慮、恐懼霎時變得迫在眉睫。身邊不少朋友、同事,都已開始用這種聊天機械人尋找資料、做文章總結,甚至徵求意見;他們紛紛都說,出來的效果非常出色。即使關於醫療資訊,由一個自身是醫生的人看來,也相當有板有眼。加上由AI生成的圖像、畫作、歌曲、影片等,這些本應講求天份、創意、靈感、情感等人性元素的東西,AI竟亦能游刃有餘,人類對AI的防禦能力似乎無可避免地螺旋式減弱。 3個階段 然而,正如筆者前兩篇文章所言,目前的AI還遠遠不足以取代甚至滅絕人類,因為仍有其局限性。 目前AI還遠遠不足以取代甚至滅絕人類,因為仍有其局限性。 其實AI發展多被分成3個階段。 首先是「弱AI」,也稱限制領域AI、狹義AI等,只能專注於單一任務,即使能從不同來源的大數據中學習,仍只能在被編程的特定領域中執行重複性工作。它們並不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,亦不會有自主意識,極其量只可以代替人力處理某一領域的工作。 第二階段「強AI」,或稱通用AI、廣義AI等,能夠處理多個領域工作;例如做到真正的推理、解決問題,甚至抽象思維等,它們會有自我意識,可以獨立思考難題,並制定解決疑難的最佳方案。這也許是AI企業目前最想要實現的目標,因為屆時它們真的可以代替一般人完成生活中大部分工作。 第三階段「超AI」,在這階段它可以自己每天學習,甚至自我編碼,再自身進行無限次升級迭代,結果在幾乎所有領域都超越人類,而且是超越最頂尖的人類數以億萬倍。 不過,迄今為止,全球AI發展水平大部分仍處於第一階段。例如智能手機上林林總總用到AI技術的應用程式,由了解用者口味而提出飲食、娛樂建議,到出行安排或駕駛導航等,基本上照顧我們日常生活很多需要;但只能在設定的角色範圍之內運作。 現時已常用到AI技術,例如它會因應個人喜好推薦飲食娛樂的選擇。 即使更為複雜的無人駕駛和聊天AI,都沒自我意識,仍然在單一範疇作業,所以還是「弱AI」。 就好像同樣分析胸肺X光片,篩查胸肺X光片陰影的AI卻不能同時協助確定鼻胃喉安插位置正確,幾乎每...

如何面對 AI一起走過的日子

如何面對 AI一起走過的日子 前文提及,隨着AI高速發展,不期然引起人們對AI的恐懼。 然而,現今世界大部分的AI發展其實仍處於「弱AI」階段,要去到取代以至統治人類尚需一段時間;卻至少有3個似乎更值得留意的風險,包括AI會出錯、AI被用作做壞事,以及AI有機會使我們更蠢。 這回就從4個方面,看看應如何面對這些風險。 世界至今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:蒸汽鍋爐為我們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;第二次則由電力及機械化生產所帶動;電腦和資訊技術進一步實現生產自動化,便成就了第三次工業革命。如今,有人說我們正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,但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及執行董事長施瓦布認為,生物科技比起AI發展,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有着更廣泛的角色。 不過,在每一次工業革命之中,總有行業被淘汰,也總有新興行業冒起,生物科技又好,AI又好,這個時代都是由科技牽頭的年代。如果仍然抱住舒適保守的心態,就像當年不接受機械化的人,要麼窒礙了自身發展,要麼難以生存下去。他們其實被時代淘汰,而非被機器淘汰。 從前資訊不容易流通,如今電子化反而變得資訊泛濫,尤其有了搜尋軟件及聊天AI之後。故此我們亦要從以往只懂「找答案」,進化成現在要懂得「問問題」,因為如果問錯問題,你只會得到一大堆沒用處的答案,甚至因資訊錯誤而做錯決定。 所以,面對每個洪流的時候,應該保持一種學習並參透的心態,接受並想辦法讓不同的發展能夠幫助自己,例如利用AI學習更多新事物,這樣才不會被AI令自己變蠢。 發展方向 稱得上「人工智能」,其發展主要就是模仿人類,可是,為何一定要模仿人類?我們真的希望有另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卻遠勝自己的機器嗎?諷刺的是,AI專門要被打造成絕對客觀,不會亦不能學懂人們喜怒哀樂和情緒驅動的行為,但可以學會聽起來更具同理心的回應,即使這些回應背後是沒溫度的。 可能更值得思考的是,應該如何讓AI發展,才能促使我們更具幸福感?而非一味想着AI可以代替我們做什麼工作。 在醫療服務上,起碼以現今而言,AI能夠使我們某些工作流程更順暢、更快、更安全,可能比單純為我們作某些臨床決定更具價值。換句話說,AI發展應該多以流程為主導,而不是以單一功能做主導。例如若果病人出現突然轉差的情況,AI不應只聚焦於作出什麼診斷,或者只作警示,而是應該因應大數據運算出下一步進行的檢查甚至可能的治理方案,從而自動化地進行某些認可的檢測、程序,如發送抽血指示、做心...